在建筑工程施工领域,混凝土构件涨模是常见且不容忽视的质量问题。涨模不仅影响构件的外观质量,还可能对结构性能产生潜在威胁。因此,深入了解涨模的成因,掌握有效的预防措施和科学的处理方法,对于保障建筑工程质量、提升施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。本文将围绕混凝土构件涨模问题,展开全面且深入的探讨。
一、混凝土构件涨模的成因深度剖析
(一)技术交底与模板加固缺失
在混凝土浇筑施工前,技术交底工作的不到位是引发涨模的重要因素之一。技术交底旨在将施工工艺、质量标准、操作要点等关键信息准确传递给施工人员。若交底工作流于形式,施工人员对模板加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,或不了解正确的加固方法,就容易导致模板加固不牢固。
模板加固环节是确?;炷凉辜尚椭柿康墓丶5蹦0寮庸檀胧┎煌晟?,如对拉螺栓数量不足、间距过大,模板支撑体系不稳定,立杆基础不坚实、间距不合理等,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,模板难以承受混凝土产生的侧压力,从而发生变形、移位,最终引发涨模现象。例如,在一些工期紧张的项目中,为加快施工进度,模板加固工作被简化,未严格按照施工方案执行,使得模板在混凝土侧压力作用下失去稳定性。
(二)混凝土浇筑工艺不规范
柱构件出现涨模情况严重,很大程度上与混凝土浇筑工艺不规范有关。柱体浇筑高度较高,若未进行分层浇筑,一次性将大量混凝土倒入模板内,会使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瞬间急剧增大。过高的侧压力超出模板的承载能力,导致模板变形,进而引发涨模。同时,混凝土浇筑速度过快、振捣方式不当,如振捣棒长时间振捣同一部位,也会使混凝土侧压力集中,加剧模板的变形风险 。此外,浇筑过程中未合理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,坍落度过大也会增加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,提高涨模发生的概率。
二、混凝土构件涨模预防的技术措施
(一)强化施工前检查与技术交底
在混凝土浇筑前,建立严格的模板检查制度至关重要。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和质量管理人员,对模板的安装质量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。检查内容包括模板的位置、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,模板的平整度、垂直度是否达标,模板支撑体系是否牢固,对拉螺栓是否拧紧,模板拼缝是否严密等。一旦发现问题,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整改,确保模板在浇筑前处于良好的状态。
同时,做好详细、深入的技术交底工作。技术交底应采用书面与现场讲解相结合的方式,不仅要向施工人员传达施工方案中的技术要求,还要结合实际案例,讲解模板加固、混凝土浇筑等关键环节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。通过现场示范和答疑,确保施工人员真正理解并掌握施工技术,提高施工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。
(二)规范混凝土浇筑工艺
对于柱构件等高度较高的混凝土构件,严格执行分层浇筑工艺是预防涨模的有效措施。根据构件的高度、混凝土的性能等因素,合理确定每层的浇筑厚度,一般每层浇筑厚度不宜超过500mm 。分层浇筑能够有效分散混凝土的侧压力,避免侧压力集中对模板造成过大的冲击。在浇筑过程中,控制好浇筑速度,避免过快浇筑。同时,采用正确的振捣方法,振捣棒应快插慢拔,插点均匀,振捣时间不宜过长,以混凝土表面不再显著下沉、不再出现气泡、表面泛浆为准。此外,根据不同的施工条件和混凝土配合比,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,确保其在合理范围内,降低混凝土侧压力对模板的影响。
三、混凝土构件涨模的科学处理方法
(一)精细剔凿与基层处理
当混凝土构件出现涨模后,首先要对涨模处的混凝土进行剔凿处理。剔凿时,应使用合适的工具,如小锤子、凿子等,按照从外向内、分层剔凿的原则,小心谨慎地将涨模部分的混凝土剔除。在剔凿过程中,要特别注意保护结构钢筋,避免损伤钢筋。剔凿完成后,混凝土表面应平整,无松动的石子和混凝土颗粒。
剔凿完成后,用清水对剔凿部位进行充分冲洗,将表面的灰尘、碎屑等杂质清理干净,并让基层充分湿润。湿润时间应根据环境条件和混凝土的吸水情况确定,一般不少于24小时,以确保后续修补材料与基层能够良好粘结。
(二)专业修补与养护
采用与原结构混凝土相同的水泥,按照1:2 - 1:2.5的比例配制水泥砂浆。在配制过程中,要严格控制水泥和砂的用量,确保砂浆的配合比准确。配制好的水泥砂浆应搅拌均匀,具有良好的和易性。
将配制好的水泥砂浆涂抹在剔凿面上,使用刮刀等工具将砂浆刮平压光。涂抹过程中,要注意控制砂浆的厚度,确保表面平整、光滑,与周边混凝土表面衔接自然。修补完成后,及时对修补部位进行养护。养护方法可采用覆盖塑料薄膜、洒水等方式,保持修补部位湿润,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。在养护期间,要避免修补部位受到碰撞、踩踏等外力作用,确保修补砂浆的强度能够正常增长,达到与原混凝土相近的性能。
混凝土构件涨模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成因分析、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三个方面综合施策。通过深入了解涨模的原因,在施工过程中严格落实预防措施,能够有效减少涨模问题的发生;而对于已经出现的涨模现象,采取科学、规范的处理方法,则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对工程质量的影响,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。